增城市新塘鎮第二小學2019-2022年三年發展規劃

編輯:學校辦公室 發布時間: 2022-04-15 16:31


爲進一步樹(shù)立科學發展觀,理清學校辦學思路,明确學校辦學方向,加快發展步伐,構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未來學校,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落實立德樹(shù)人根本任務,遵循教育規律,強化教師隊伍基礎作用,發展素質教育,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。根據國家相(xiàng)關要求、省教育廳對學校的定位及學校辦學現(xiàn)狀,特制定學校三年發展規劃。本規劃共分爲三部分:

第一部分:學校概況

第二部分:發展目标

第三部分:重點工作

第一部分   學校概況

一、優勢

增城市新塘鎮第二小學是(shì)山東省教育廳直屬的一所省級規範化實驗性學校。學校始建于1903,本校區占地18畝,現(xiàn)有教學班28個,教職工127人,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曆19人,高級職稱9人,特級教師3人,省市區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20餘人,在校生1200餘人。

多年來,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,學校秉持“潤澤生命,教育無痕”的核心價值理念,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着眼于促進師生個體生命的發展,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,全面提高學生素質。先後榮獲首屆全國文明校園、省級精神文明單位、省婦女兒童工作先進單位、省巾帼文明崗、省法治宣傳教育示範基地、市區教書(shū)育人先進單位等榮譽稱号。多次接待國内外教育代表團的來訪,是(shì)一所具有示範性、實驗性的開放(fàng)式學校。

學校高度重視黨建工作,以過硬黨支部建設爲抓手,強化黨建工作責任,帶領師生通過活動、課程充分挖掘王盡美同志曾在校執教、季羨林先生曾在此就讀等光榮校史,傳承紅色基因,豐富活動載體。積極推進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,形成了生命教育理論指引下、以主題系列實踐活動爲主、以“五大德育實踐課程”爲代表的“潤養體驗式”德育課程,形成了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。

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,創建智慧學校,實現(xiàn)智慧教育方面,學校一直走在前列。被中國教科院評爲“未來學校領航學校”和“中國STEM教育2029行動計劃”首批領航學校。重視科研興校,支持學校老師成立自主發展團隊“魯一班”,助推教師專業成長,全面帶動學校科研創新能力提升。《潤養體驗式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與實施》研究成果獲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;《财商教育融入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與實施》被遴選爲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。

近年來,學校開放(fàng)辦學,與各級行政部門積極合作。各校區統一管理,共同發展,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引領作用,促進教育公平。與此同時,還積極承擔“鄉村(cūn)振興·教育幫扶”以及援疆援藏任務。在對外合作交流中,學校多次帶領美國、英國等外國友(yǒu)人體驗中國文化,感受中國的發展與進步。同時利用研學、交流等機會,帶領學生和老師走出國門、擁抱世界,開拓眼界。

二、不足:

1.校園文化豐富,但(dàn)是(shì)内涵和發展方向還有待進一步明确,使其更好地促進學校全面發展。

    2.面對新形勢,管理團隊的整體素質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。

3.德育工作雖然特色鮮明,但(dàn)對經驗的總結、提煉還不夠及時、系統,有需要進一步加強。

4.對名師的打造力度還不夠,骨幹教師的數量不多,名師的影響力和輻射範圍還需要進一步擴大。

5.還需重點規劃和完善更加适合教育教學改革的課程。

6. 集團化辦學初具規模,但(dàn)管理經驗還不足,在促進協作發展的管理模式方面還有待于深入研究。

第二部分  發展目标

總體目标:構建一所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未來學校。 

育人目标:堅持立德樹(shù)人,着力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。

發展定位:規範化、現(xiàn)代化、國際化、信息化、人文化。

第三部分  重點工作

工作内容

工作目标

實施策略

課程建設

依托學校文化主題,建設富有特色的國家、地方、校本三級課程體系,形成國家課程個性化實施、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主題化開展的三級課程實施方式,打造集成、智慧、因變的新學習場景,建立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師——課程智慧系統,爲每一個學生提供符合其個性發展的“私人訂制課程”。

2019-2020

提供多元深入的學習方式。課堂教學在“學導式”、“五自式”等現(xiàn)有學習方式的基礎上,以合作學習、項目式學習爲主要形式進行真實、深入地學習。依據多元智能理論,爲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形式和空間,爲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制定不同的階梯目标,并提供相(xiàng)應的腳手架,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在現(xiàn)有水平上有所提升,提高學習産出的質與量。持續探索實踐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,使信息技術在課程設置、學習資源、課堂學習、線(xiàn)上學習以及學習評價等各方面發揮其廣泛快捷的優勢。

2020-2021

建設泛在學習的課程體系。構建以學校文化主題爲依托的三級課程體系,學科教學綜合化實施,注重各學科之間的聯系,以舞台劇、STEM分别引領藝術和科技學習方向,大力開展綜合性學習,開發更多适應時代發展、适應當今兒童需求的學習主題。實施專業個性的藝體教育。在全面落實藝體國家課程标準的基礎上,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作用,引進聘請更多高精尖的專業教師,爲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,以走班選修、興趣小組、延時服務、校隊等形式開展學習活動,提高學生藝術和健康素養。

2021-2022

進行更多學習場所、學習資源、網絡課程的開發制作和引進,注重真實場景下的實踐學習,促使教師和學生均形成泛在學習的意識和能力。

家校合作

深入探索适應學校辦學中心理念的家庭教育指導新模式、新途徑,努力構建學校、家庭、社會“三位一體”的合作育人體系,通過健全機制,暢通渠道,家校攜手,共同爲學校管理、師生發展獻計獻策,合力構建“健康、安全、有序”的教育生态,促進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。

2019-2020

1.采用多種形式,辦好家長學校,通過“推薦家長、外聘專家、學校教師”等,形成家長學校系列培訓課程,轉變家長家教觀念,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智慧。

2.長期聘請專家引領,疏通家校合作途徑,制定家校合作育人策略,以合理、多層、多元、具體化、可操作的模式引導家長進行科學育子。

2020-2021

1.運用家庭教育指導模式,督促教師與家長密切配合,全面落實,全面促進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,使核心價值觀水到渠成地融入學生頭腦和日常行爲中。

2.樹(shù)立榜樣,表彰優秀家長,宣傳優秀育子之道。

2021-2022

    轉變學生思想,引導學生做“家校合作”媒介。以談話(huà)、交流、實踐等形式,轉變學生對“溝通”含義的理解,培養學生主動與教師和家長溝通的良好習慣,促進家校合作更加順利地進行。

教師專業發展

1.使學校擁有一支學曆、能力等各方面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。打造或引進國家級知(zhī)名教師1名,齊魯名師2-3名,培養市區級名師多人,各級骨幹教師、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達到教師比例的50%左右。

2.結合學校科研項目,培養一批理論水平高,反思能力強的科研型教師,每學年評選出十佳科研名師。

3.青年教師個性化培養,一年适應、二年達标、三年成新秀。實現(xiàn)骨幹教師增量、青年教師培養有成效的目标。

4. 通過打造“項目研究”團隊,促進教師團隊發展和個人的專業發展。

5. 通過集團師資交流及引進各級各類專業教師,爲學校特色課程的開設做好師資保障。

2019-2020

1.開發教師培訓“潤養課程”

開發教師培訓的系列課程,完善培訓模塊。通過專家講壇、外出培訓、網絡課程學習、教師微論壇、課程項目體驗等多種形式,開展教師培訓。建立教師培訓反饋和評價制度,完善培訓機制。

2.組建“項目研究”團隊

繼續秉承“自主參與、主動發展、學校助力”的教師發展基本原則,結合學校重點發展項目,在各學校區教師自主成長團隊内組建“項目研究”小團隊,定期彙報項目研發的進展和收獲,合作共享,共同進步。

3.形成“導師引領”發展機制

在前期“青藍”工程的基礎上,創建“導師制”教師專業成長機制,充分發揮各級骨幹教師的師德表率作用、業務輻射作用,通過傳授經驗、聯合研究、崗位實踐等方法,全面指導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,提升教師專業化素養和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。

2020-2021

1. “項目研究”團隊升級打造

   結合學校重點項目的深入研究,打造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優秀團隊和專業名師,促進教師及團隊發展。

2.在“科研引領”中培養研究型教師

通過學校各級科研課題的深入研究,結合論文寫作培訓及多種形式的投稿活動,帶動教師及時總結、反思,邊研究,邊實踐,邊提升,向研究型教師轉變,促進教師科研水平和專業素養的提高。

2021-2022

1. “項目研究”團隊的成果推廣

   總結和提煉項目研究成果及“項目研究”團隊發展經驗,參加省市區各級評比和展示交流,進行成果的推廣,擴大成果的輻射和影響。

2.“合作交流”中促進集團師資均衡發展

整合各學校區教師資源,組織各個領域的交流活動和互動式教研,互相(xiàng)學習,共同進步,促進各學校區師資水平的均衡發展。

3.完善教師個人成長檔案

結合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目标和内容,加強中途管理和評估,彙總整理三年來教師個人成長足迹,形成和完善教師個人成長檔案。

開放(fàng)辦學

面向社會開放(fàng)辦學,加強開放(fàng)辦學的頂層設計,制定開放(fàng)辦學的機制,努力把學校變成一種“開環學校”,深度推進家校社共育機制建設,使學校成爲社區或者社會的學習中心,同時學校也以社會作爲一個重要的課堂,與社會交流各種資源,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服務。同時,進一步加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範圍,建立海内外合作網絡,擴大國際交流的領域,面向國際,走向世界。

2019-2020

1. 提高開放(fàng)辦學的意識,加強頂層設計,制定學校開放(fàng)辦學的目标體系,把社會大課堂納入學生學習的資源圈,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搭建平台。

2.充分利用專家資源,把各面的專家請進學校,指導教師教學,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。

2020-2021

1.利用研學活動,努力構建穩定,成體系的實踐活動,保證每名學生每學期至少有一周的校外學習活動。

2. 辦好家長學校,充分利用家長資源,深入開展家校合作。組建一支穩定的家長志願者團隊,請家長了解學校、理解學校、支持學校。

2021-2022

1.采取社區共建等形式,建立長期的、良好的、穩定的合作及互幫互助關系,通過共建實現(xiàn)雙方資源優勢互補,促進合作,努力建立一種長效的工作機制。力争每所學校幼兒園都能建設10個相(xiàng)對固定的學習實踐基地,保障工作的落實。

2.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,通過網絡資源平台打通學校内外的圍牆,爲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舞台。

3. 通過與幫扶學校的多形式合作交流,充分發揮學校優勢資源的輻射引領作用,實現(xiàn)校際資源共享,爲形成教育均衡發展的良好局面而努力。

現(xiàn)代學校制度

1.明确學校管理理念,營造“團結協作,優質高效,和美共進”管理文化,打造系統科學完整的學校管理網格,推動學校規模發展和内涵發展相(xiàng)統一,實現(xiàn)“和諧、發展、品牌”學校管理總體目标,争創全國未來品牌學校。

2.結合學校教學實際和軟硬件基礎,重點推進智慧校園在智慧教學、管理和評價類系統的作用,打造學校特色智慧校園環境。

3.貫徹“潤澤生命,教育無痕”的教育理念,形成“潤育和美  求真創新”的校風,“潤化童心  德才兼修”的教風以及“樂學勤學  向上向善”的學風。

4.以文化建設爲中心,優化整合各校園區内部文化資源,注重優質學校文化在集團内的培植和發展,形成以本部爲龍頭的,各校園區“統一+特色”的文化理念和内涵,打造集團的文化品牌。

5.加強頂層設計,成立集團管理層,形成統一管理機制。以“優質、均衡、共享、發展” 爲導向,根據各校園區的實際情況,采取"協作型"辦學模式,有效推進所有校區均衡發展、優質發展。加強各校園區的交流互動,推進集團内資源共享、文化共建、特色融合、管理一體,建設互動共赢的學校發展共同體。

2019-2020

1.初步形成學校管理理念,即實驗示範創品牌,能本無痕善管理。其要義是(shì):能本、善治、無痕、融合。

1)能本:實現(xiàn)從“人本管理”走向“能本管理”的新思路;實現(xiàn)以人的知(zhī)識、能力、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爲核心内容的“能本管理”階段。

2)善治:兼容“善者治理”、“善意治理”、“善于治理”達到“善态治理”的境界,實現(xiàn)管理利益最大化。

3)無痕:取自“潤澤生命,教育無痕”。是(shì)在學校組織中被集體認同與自覺遵守的行爲準則,是(shì)學校的文化形态。

4)融合:實現(xiàn)小學與幼兒園、集團與個體、社會與學校、傳承與發展、中方與西方等多維度的融合。

2.總體規劃、核心建設,初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智慧生态環境。

即根據本校及各個校區日常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,建設平台和各類應用系統。

1)建設運用智慧管理類應用系統、智慧課堂系統、教學助手、學科教學資源庫和校本課程資源庫。

2)電子班牌對接班級空間、課程動态、班級通知(zhī)等平台,對接學校各功能型教室,對接智能終端,校園卡或AI人臉識别無感考勤系統,滿足學校校園安全管理、特色教學班、校園智慧生活等多種管理場景,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智慧生态環境。

3.結合學校的曆史、現(xiàn)有資源和發展願景,精心凝煉具有學校特色、引領學校教育方向的精神文化,如領導意識、教師文化、校風、教風、學風等,讓學校充滿理解與包容、信任與尊重、睿智與大氣、時尚與活力。将其與學校的硬件建設和環境美化結合并外顯出來。

4. 完善制度體系,主動探索适合我校實際的集團化辦學的現(xiàn)代學校管理制度。理順決策、執行、監督、保障等機制和環節, 建立以共同進步爲中心、以制度體系爲框架、以規範程序爲紐帶的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,提高教育集團化辦學管理水平。

2020-2021

1.打造具有“六個意識”“八種能力”“三度”的學校管理團隊。

1)六個意識:學校管理團隊的成員(yuán)都應樹(shù)立創新意識、服務意識、責任意識、大局意識、開放(fàng)意識、自律意識。

2)八種能力:學校中層幹部必備領悟能力、計劃能力、指揮能力、控制能力、協調能力、授權能力、判斷能力、創新能力。

3)三度: 學校中層幹部必備以高度、速度、力度爲核心的管理能力。

2.借助智慧校園系統組織開展與學科教學和學生成長有關的活動,促進所建設的各類應用系統能夠真正與日常教學、管理場景相(xiàng)融合,推動學校教學效率、教學質量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。 

1)使用智慧校園“教師考評”應用,經過大數據分析後提供的教師發展評價報告,更好地促進各學科教師的專業發展和主動創新。   

2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過程性的數據記錄進行伴随式采集,通過大數據分析,自動生成每個學生在一個學習周期的成長報告。

3.整合文化資源,優化教育環境。本校有着深厚的校園文化和先進的管理模式,本着“同質辦校,特色提升”的原則,融合各校園區的文化資源,積極推進文化的互融和推廣,精準定位,分步推進,使各校園區既有集團共同的主體文化,又(yòu)有個性化的亮點,實現(xiàn)各校園區多樣特色的協同發展。

4.整合師資,促進教師發展。各校園區統一調配師資,管理人員(yuán)、骨幹教師合理流動,适才而用,使教師隊伍得到有效整合。合理引進高水平人才,優化師資結構,形成良性的人才培養模式,保障集團化辦學優質均衡發展的教師隊伍支撐。

2021-2022

1.完善集團化運營體系建設(集團層級,分校扁平),學校品牌與高質量信譽的課程體系、可持續師資隊伍發展體系、後勤保障服務體系、安全管理體系和黨團建設等一整套緊密相(xiàng)連、相(xiàng)互協調的學校制度,促進學校向國際化品牌發展。

2.實現(xiàn)管理方式的轉變,實踐未來品牌學校管理制度。

未來品牌學校管理制度涵蓋以下方面:

1)《增城市新塘鎮第二小學(幼兒園)管理标準》。促進管理走向規範化。

2)民主管理。充分發揮人的潛能,通過“潤禾教師心靈氧吧”“魯一班”等團體,加之工會黨團組織實現(xiàn)自我,成就發展;同時發揮教代會職能,實行民主決策,人人成爲學校管理的主人,形成教師參與、家長參與、學生參與、社區參與、專家參與的開放(fàng)式辦學機制,實現(xiàn)多方共管。

3)網絡化管理。進一步加強網絡在現(xiàn)代學校管理中的應用,使信息化成爲管理、教育、教學等的有力支持。

3.開放(fàng)共享、融合創新。利用與菏澤對口支援的遠程互動課堂教學研讨系統,在智慧校園教學應用平台上實現(xiàn)教、學、研一體化送教活動,實現(xiàn)精準扶持,促進教育均衡。

4.通過外顯文化的積極影響、制度文化的有效制約、行爲文化的反複促進,最終将精神文化内化爲全體師生共同的追求,使學校真正成爲教師幸福耕耘的沃土,學生快樂成長的搖籃,傳承百年老校的文化,續寫時代教育的篇章。

5.實行交流互動,加強教育教學聯動。通過開展一系列紮實有效的集團大教研活動和教育教學交流活動,相(xiàng)互取長補短,實現(xiàn)優質教育資源共享。建立集團内教育教學網絡交流平台,達到優質資源高度共享。加強網絡教研共同體建設,各校之間相(xiàng)互交流經驗,取長補短,促進教育教學水平共同提升,實現(xiàn)各校園區教育教學均衡優質發展。


最新導讀

掃二維碼
返回頂部